&esp;&esp;不论是什么原因,终究是大食联军,主动迈入安西都护府。
&esp;&esp;大唐讲究出师有名,连高仙芝屠石国,还安一个无番邦礼。
&esp;&esp;从道义上,大唐回攻大食,没什么不对。
&esp;&esp;兵贵神速。
&esp;&esp;呼罗珊的主力全军覆没至在安西,此时萨末鞬城和怛罗斯一带,正是空虚的时候。
&esp;&esp;哪怕大食调兵支援,李瑄也有信心应对。
&esp;&esp;这是李瑄与大食作战的第二阶段。
&esp;&esp;兑现向李隆基的承诺,饮马雷翥海(今咸海),才能得到李隆基的信任,同时布更大的局。
&esp;&esp;想办法复国萨珊波斯,削弱大食帝国力量的同时,对大食有一些牵制。
&esp;&esp;“遵命!”
&esp;&esp;封常清没有犹豫,拱手领命。
&esp;&esp;齐雅德·伊本·萨里犯下的错误,李帅一定不会再犯。
&esp;&esp;见识到李帅的统帅,他对大唐的反击,充满信心。
&esp;&esp;“李帅,此俘虏的大食兵卒,该如何去用?他们每天哪怕一餐都会消耗大量的粟米,我们虽一直在发动安西、北庭的力量,运输粮食。但我们的粮草终究有限,战时的消耗,是平时的三倍。如果我们一直驻扎在碎叶水,最多八个月,安西北庭的粮食将无法为继,如果李帅要继续西进,粮食最多可以用五个月。”
&esp;&esp;封常清向李瑄请示道。
&esp;&esp;三万多人,就是三万张嘴,每一次都能吃掉一座大山。
&esp;&esp;由于李瑄进行征伐,使士兵们无法屯田。
&esp;&esp;即便屯田让西域的汉人百姓、西域百姓自理,也最多完成三成。
&esp;&esp;这也意味着粮食收成将要下降。
&esp;&esp;也提醒李瑄在西进的时候,心里有数。
&esp;&esp;齐雅德·伊本·萨里无法保持战略定力,很大原因是粮食断绝。
&esp;&esp;“从碎叶过千泉古道,至怛罗斯的道路,只是天然形成,其中多有不便。我欲令大食俘虏,凿破山石,组成能快速通行的道路,完善丝绸之路的同时,方便我大唐真正掌控葱领以西的粟特国家,以及吐火罗诸国。”
&esp;&esp;“我大唐只有在河中地区移民扎根,用儒学赶走大食教,将华夏的礼乐带至河中,让他们主动学习字正腔圆的汉语,学神采飞扬的汉字,才能使他们真正归于华夏,百世不变。”
&esp;&esp;“至于粮食紧缺问题,取出财帛,让颜判官和刘判官,以最大力度和籴。河西敦煌军每年粮食有余,供给朔方。现请求圣人将敦煌赢余的粮食,转运到龟兹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向封常清说道。
&esp;&esp;一般粮食转运到龟兹、碎叶非常困难。但敦煌距离龟兹不远。
&esp;&esp;既然西州的粮食能转运到龟兹、碎叶,那紧挨着西州的敦煌,一定也可以。
&esp;&esp;李瑄还需要半年的时间。
&esp;&esp;关键时刻,还能宰杀牲畜,供给士卒。
&esp;&esp;这次陌刀军砍死不少战马,现还是天寒地冻。
&esp;&esp;这些马肉够士兵食用很长时间。
&esp;&esp;“遵命!”
&esp;&esp;见李瑄安排周道,封常清就不再多说了。
&esp;&esp;李瑄的目光更长远,他不求武力上的征服,而是文明上的同化。
&esp;&esp;像是以前的五胡,并入汉族。
&esp;&esp;华夏有礼仪之大,故称夏;有服章之美,谓之华。
&esp;&esp;夷狄入华夏,则华夏之;华夏入夷狄,则夷狄之。
&esp;&esp;汉人从来不是血脉的称呼,在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,汉文化会侵入胡人的血液中。
&esp;&esp;当大一统再次来临,大唐建立以后,不论是鲜卑的独孤、长孙、尉迟,还是匈奴的赫连、呼延、当于,亦或者羌族的荔非、钳耳、夫蒙,几代以后,他们只有一个称号—汉!
&esp;&esp;封常清是跛脚,注定了他是儒将,他明白只有如此,西域才能成为下一个河西走廊。
&esp;&esp;至于修山道数以万计的死伤,就不在封常清考虑范围内了。
&esp;&esp;大唐要掌控河中,迟早要有联通河中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