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像赵柯……
余秀兰再看傅杭,就有了点儿滤镜。
自个儿闺女是好,可赵柯这性格,本来给介绍对象的就少,越有本事越少,这还上了报纸,本地哪有合适的青年?
至今,不怕她压一头,顶风上的只有一个傅知青,还这么出色。
赵柯不在乎找不找对象的事儿,当妈的哪能不在乎?
别管以后成不成,她得替赵柯笼络一下,最次……别太受伤。
不然好好的青年,一个人下乡到这旮旯地方儿,还因为感情遍体鳞伤,落寞颓废了,多可怜。
余秀兰是一点儿没考虑赵柯受情伤的可能。
“小傅,你看你都瘦了,这些天累坏了吧?”
“小傅,我听赵柯说,多亏你,咱们大队才有四轮拖拉机,一定很废脑子,可惜没有猪脑子,给你补补。”
“小傅,多吃点儿,不够再盛。”
“小傅……”
她每一声,傅杭都很礼貌地回应。
“还好,赵柯比较辛苦,我们几天都在拖拉机厂,她一直在奔波。”
“是赵柯先争取到,否则我也没有机会去尝试,她更需要补身体。”
“好,您也吃。”
桌上就见俩人来来回回,赵柯明明在他们的对话中有姓名,却像个局外人一样。
赵柯实在听不下去,“妈,你歇歇吧,让人多不自在。”
余秀兰白她,“吃你的,小傅都没说啥。”
赵柯无语,“我说我不自在。”
对亲闺女都没这么肉麻,哼~
余秀兰捏了捏筷子,忍住没去抽她。
傅杭轻笑。
他很喜欢赵柯家的氛围。
他家都是知识分子,亲人又很少团聚,他跟父母关系生疏,祖孙对彼此都愧疚自责,相处难免带着小心,从来没有这么自在随意过。
“小傅,你一会儿还去大库吗?”
傅杭摇头,“不去了,今天待在家里。”
“那我把卤子热在锅里,等林知青和陈三儿醒了,你让他们两个来这儿吃,面条用热水烫一烫就行。”
傅杭一顿,“我带回去吧,家里也得烧火。”
他不想让林海洋和陈三儿来赵柯家吃。
他有小心思,希望这变成他一个人的特殊待遇。
“那也行。”
饭后,余秀兰给他盛好,傅杭带回去。
赵柯在家洗完澡,等头发干的功夫,拆开两捆信,分好。
这些信,一半是给她的,另一半大部分给傅杭的,其余则是写给吴校长、刘兴学、林海洋、庄兰、苏丽梅五人的。
虽然报纸上有大多数知青的名字和采访,但文章选取的时候有所偏重,除了赵柯和傅杭,吴校长、刘兴学、庄兰的采访比较有内容,信也多一些,分别是十一封、十封、十四封。
而林海洋有四封,苏丽梅有六封。
赵柯分信的时候看了一眼信封上的字迹,她自己和庄兰、苏丽梅的信里,好像女孩子不少,大概她们都给了姑娘们一起鼓励。
同样的,这些信,也是对她们未来继续前行的鼓励。
头发干后,赵柯先把傅杭和林海洋的信送给他们,然后便溜达到姥姥家。
大舅妈高玉兰和表嫂文秀儿两个人在屋里仔细地擦洗,看见赵柯进来,热情极了,“小柯来了?休息好了吗?我听说你们半夜才回来,可真辛苦。”
赵柯撸袖子,打算帮忙。
高玉兰拦她,“不用你动手,埋汰,有我和你嫂子呢。”
表嫂也附和:“是啊,你搁旁边儿站着就行,快收拾完了。”
赵柯打量屋里,确实收拾得差不多了,就没动手。
姥姥家的房子,有两间屋,没有重盖,只在舅舅当兵后翻新过。
这么多年过去,二舅假期少,没回来过几次,姥爷去后,姥姥一个人住,二舅提过不少次,要接姥姥走,更没有再翻新重盖的必要。
之前空了一年多,去年虽然有外村儿的青年住,但一群男青年,能利索到哪儿去,而且又冻了一冬。
屋子破旧又阴冷。
高玉兰边擦上锁的炕柜边说:“也不知道姑和秀民咋想的,那仨孩子养在好地方,哪能待惯咱们这儿。”
赵柯道:“姥决定要回来,肯定不会改主意了。”
“就怕你二舅妈觉得耽误孩子,有怨气儿。”
表嫂没见过那位二婶儿,但听多了婆婆说二婶瞧不上他们的话,不太服气,“等到盖上砖房,咱们这儿也没什么不好,十里八乡都想来咱们大队呢。”
赵柯笑着接道:“大表嫂这话说得对,别人怎么想,咱们管不了,但咱们自个儿过好了,谁不刮目相看。”
“是嘞,咱们小柯有本事,可不是让人对咱们刮目相看了吗?”高玉兰扯着笑脸打听,“小柯,我看咱们大队的土窑出砖挺多的,大伙儿是
好版主